1. 主页 > 旅游点滴

禹州名字由来(河南禹州典故)

禹州名字由来(河南禹州典故)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禹州名字由来,以及河南禹州典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禹州市各村村名的来历

1、中国禹州禹州市各村村名的来历?

2、22个乡镇地名背后都藏着哪些故事。

3、明永乐二年,周定王朱橚(sù)在此获驺虞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仁兽,在传说中它是一种虎身狮头,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献于明成祖,朱橚认为获驺虞兽乃神佑,将当时的大刘山改名为“神垕山”,“垕”取皇天后土之意,意为神灵保佑之地。山下之村也就命名为神垕。

4、明末清初,许昌至洛阳交通故道穿街而过,因道路顺,店铺多,就名为顺店。该镇有夏少康城遗迹,谷水河夏代文化遗址。

5、据传,明朝燕王篡位,方孝孺不肯起草登基诏书,遭灭十族之祸,其后人逃此定居,在岗上建村,取名方家岗,后简称方岗。

6、宋代名为洪长村,明改为红畅镇,清乾隆年间,山陕巨商富贾4家来此经营丝绸、钱庄、当铺等业,生意兴隆,市场繁荣,取“鸿大流畅”之意,将村名改为鸿畅。

7、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来移民,分住神庙沟咀两侧。沟咀处有一石桥,桥下有石梁,住在桥南的村取名为梁南,住在桥北的取名为梁北,后清同治年间为防匪患,两村村民在梁北筑寨,梁南人迁住寨内,两村合称梁北,后镇以村名。

8、明朝天官马文升在此建无栋梁庙宇一座,称为无梁庙,村以庙名,简称无梁。镇内有周定王墓、周妃墓,是中州地区稀有的地下墓葬建筑,结构奇特别致,对研究古建筑艺术及帝王葬俗具有较高价值。

9、相传明朝初期,朱姓建村,村东部有一白衣阁,以此得名。因红薯种植面积大,加工技艺历史悠久,是禹州传统的名特产品“粉条”的重要产地。

10、村中原有一座火龙庙,村以庙名。该镇有龙池贞节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结构严谨,雄伟壮观,构思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1、春秋时,周敬王大夫苌弘居此处,建村后取名苌弘街,后称为苌庄街。此处有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墓、龙佛寺的玉仙奶奶白玉塑像等。

12、该镇以前名为花池头。相传,清康熙年间,街南沟深涧阻,商旅艰辛,因为建石桥一座,桥上砌有花纹石头一块,村得名花石头,后简称花石。镇有义勇武安王大殿和阎寨夏文化遗址等。

13、镇有鸠山,1957年因治理荒山而闻名全国,故取名为鸠山镇,此处有禹州第一大山——大鸿寨山和第二大河流——涌泉河,1945年,张才迁等曾在此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

14、相传从前,附近山上产优质砂石、锻制石磨、石碾而驰名远近,往来购买者甚多,形成街市,始名磨山街,后简称磨街。该镇东至城区,东南通神垕,北达鸠山。

15、金代在此建文殊寺,寺旁建村成集,有店铺称为文殊店,后简称文殊,镇有蔡文忠墓,文殊寺等。

16、此地为留侯张良故里。最初此地名韩里,张良及先祖五世为韩相,成为望族,地名改为张得。据记载,宋代潘仁美被杨景刺杀后葬于此处,现有潘王冢。

17、该乡历史悠久,所辖的大吕村是秦相吕不韦的故里,后部分家族徙居此村,名小吕,该乡也因此村而命名。此外,镇里晁喜铺村是汉御史大夫晁错的故里。

18、明末,范姓先祖在此坡地建村,以姓氏命名,村就叫做范坡。范坡乡的农业经济有四大优势,即烟叶生产优势、红薯资源优势、生态农业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范坡乡的特产是粉条。

19、据民国《禹州志》记载:“褚河即颍河,因地而异名”。乾隆邵志曰:“以褚姓所居得名”。《汉书》曰“所谓郡大姓以褚氏是也。”是西汉褚少孙和唐太宗年间政治家兼书法家褚遂良的故里。

20、据史志记载,古时,此地为“北宋时山货下船处”,原名为山货厂,后简称山货。镇中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规模宏伟,是河南省较大的清真寺之一。

21、因镇中原有古城寺而得名,是强带农民抗粮首领刘化镇故里。特产中药材白芷、南星,质地优良,驰誉省内外。

22、因村中有一口浅水井而得名。此处有扒村宋代瓷窑遗址,逍遥观等,颇负盛名。

23、因为南有方山,因此而命名。据庙碑记载,元至正十一年前就有该村了,该镇矿藏资源丰富,并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44年曾是豫西抗日地之一。

24、因为村中有濂河贯穿而过,始名为郭濂。清道光年间因为筑寨,将濂河引入寨壕,后河道淤塞,河水干涸,村名就演变为郭连,该镇有三国时期曹操谋士郭嘉的故里。

禹州的来历

1、禹境称“夏邑”或“夏国”,亦称“虞国”。舜时期,禹在此受封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后夏迁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也由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建都于少康城(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称禹州为夏邑。

2、商朝置历国仍为夏邑,商汤曾将夏禹的后裔封于此。西周以此地为历邑,周武王时,封武王之弟于康(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时,为郑国别都栎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掉郑,遂迁都郑(今新郑市)。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韩懿侯将国都复迁阳翟。

禹州由来

1、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

2、禹州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历史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国“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禹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位列全国各项综合实力百强。

3、禹境称“夏邑”或“夏国”,亦称“虞国”。舜时期,禹在此受封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后夏迁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也由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建都于少康城(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称禹州为夏邑。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