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厦门(鼓浪屿林语堂故居)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林语堂在厦门,以及鼓浪屿林语堂故居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历史名人林语堂简短事迹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属“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并出版《末笔检字法》。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出版《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咏怅集》、《幽梦影》、《西厢记序》、《华阳散稿自序》、《兰亭集序》、《秋醒词序》、《卖花女》等。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赖柏英》、《啼笑皆非》、《唐人街家庭》、《逃向自由城》等。
《人生的盛宴》、《剪拂集》、《吾国与吾民》、《欧风美语》、《大荒集》等。
在法国蒙顿举行的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上,轮到林语堂发言时,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林语堂表示,5分钟他不讲,经过商量,主席终于答应了,而大会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
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觉10分钟已到。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语堂结束发言。林语堂二话不说,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于是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继续讲下去。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讲了,于是便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
林语堂此举,并非生气,而是借这种幽默的做法,,让他的演讲与众不同,这是林语堂在演讲史上留下的又一段佳话。
林语堂写厦门的秋天
1、厦门的秋天在我看来,就像春天般的生机勃勃,没有大片的火红的枫树林,没有金黄的成熟的麦田,甚至让人觉得少了几分秋味,但这并不代表它是苍白无味的,它也需要我们像林语堂先生那样去细细品味。在我的眼中,秋天确实是成熟、稳重的,却并不压抑。
2、落叶纷飞,菊花盛开,又怎会成为终极呢?相反,这正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3、学生开始新的一个学期的学习,亲人团聚,花好月圆,它甚至赢过了春雨、夏日、冬雪,如果说,秋天与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的话,只不过是它的美更隐秘、更含蓄,不易觉察罢了。
林语堂兄弟几个
1、林语堂兄弟三个,林语堂排行第三。
2、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3、早年出国留学,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4、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