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地理位置(白城市有几个区县)
大家好,白城地理位置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白城市有几个区县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白城地理位置和白城市有几个区县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吉林省白城市最早历史
隋唐时期的白城,生活在这里的古代居民主要以契丹族为主。原游牧于辽河上游和洮儿河流域中间地带的契丹人迅速发展起来,得鲜卑之故地。白城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契丹族核心区域的边缘地带。
唐朝时,中央政权为有效处理好东北少数民族事宜,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今辽宁朝阳设立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首领为都督,管辖这一区域。
从唐末到五代十国,中原连年战乱。游牧于北方草原的契丹人利用这一有利时期,迅速发展,扩大势力。于907年建立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
辽金时期是白城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据统计,白城市现有这一时期遗址233处,并有东北地区最大平原古城——城四家子。城四家子古城周长5748米。辽代早期,为了巩固其在荒原大漠中的统治,以契丹二十部游牧之地在淖尔河下游建立了泰州,即今天的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古城,对白城这一带行使管辖,辽代泰州隶属辽上京道。
辽朝中晚期,辽圣宗太平二年(1022年),大辽国为了加强对松花江以东日益强大的女真人的防范和对洮儿河以北的室韦族的抵御,在今天的洮北区德顺乡城四家子古城建立了长春州。同年正月,辽圣宗率文武百官到长春州一带“捺钵”。以后逐成定制,即每年正月都到长春州一带进行“春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宫”的意思。从辽代中晚期直至辽朝末期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每年都来白城一带进行捺钵,处理辽朝军国大事。这期间长春州不仅是节度使级政权机构,更是辽皇帝的行宫。从辽兴宗开始,又在长春州设置了当时具有辽朝五京才有的钱币司、转运司、度支司、盐铁司、统军司等直接隶属中央的派出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使长春州成为辽朝东北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白城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是白城历史最早的有史记载的政权设置(城四家子古城)。当时在城的周围修建了一定数量的县城、戍堡,组成一套完善的政治、军事统治网,用以巩固东北边防,控制室韦、女真人。现今,白城市各县、市(区)尚遗存有辽古城15座,村落遗址120多处。遗址中散布着大量砖、布纹瓦、陶、瓷器残片和出土了大批鸡腿坛、辽三彩、鸡冠壶、扑满、铜镜、铜钱等,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些遗物中尤以1973年在大安市红岗子出土的契丹文铜镜最为珍贵,是目前契丹文字最多的铜镜,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这一时期,白城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的遗迹、遗物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1115年,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并迅速打败辽国及北宋,统治中国半壁江山。1117年,辽长春州被女真军占领,成为金的属地,金承辽制,继续沿用长春州建置,对白城一带行使管辖。据《金史》记载,1121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以境土既拓,将部分旧族人移民泰州和长春州。为了确保这部分旧族人对新居地的满意,迁移前派皇弟及族人宗雄暗视其地,经过实地踏勘,认为其地可种植,于是派宗人婆卢火为都统,迁猛安、谋克万余家于此。同时又将原居于宁江州的猛安与家属、耕具一并迁泰州和长春州,由都统婆卢火统管。这次移至泰州和长春州的人数约1.2万户,和原住的部分居民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为了确保这里的安全,又将统领边疆军事的东北路招讨司设置在这里。这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迁移,更说明当时这一地域的重要性。在白城市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金代铁犁、铁镰、铁犁范等农业生产工具及铁锅、铜镜等生活用具,都印证了辽金时期白城的经济社会状况。
在金代晚期(1195年),居住在今天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民族弘吉刺惕部举部降金。金为了削弱弘吉刺惕部力量,将其中以纳仁汗为首的豁罗刺思部迁至嫩江、松花江两岸,这是在白城市定居较早的蒙古民族,其后裔一直延续至今。
1213年,成吉思汗派其二弟哈萨尔率万余蒙古军队占领了今天白城一带,金泰州至此为蒙古军队占领,成为成吉思汗四弟斡赤金的封地。
白城市地理位置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别名查干浩特,是吉林省所辖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东、东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接壤;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长岭县毗邻。西、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相连
白城市与哪个国家接壤
白城市位于中国吉林省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白城市的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和外东北地区相接壤,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边境城市之一。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