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新鲜事物

古人论兰亭序(古人论本和利)

古人论兰亭序(古人论本和利)

其实古人论兰亭序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古人论本和利,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古人论兰亭序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兰亭序景色赏析

1、上学的时候读过《兰亭序》,不求甚解。近期再读《兰亭序》,是因为拍摄近80岁老妈妈的临习之作。老人坚持写字绘画、执著追求的精神感染了我。通过研读学习,对《兰亭序》赏析一二。

2、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3、王羲之是晋朝著名的中国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受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毕生献身于中国书法,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以《兰亭序》最为著名。他的字自成一体,独创一格。

兰亭集序美学赏析

1、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品,首推《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集序》真迹已经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唐人摹本,主要有三种:一是虞世南临本;二是褚遂良临本;三是冯承素摹本,即响拓本,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所以又称“神龙本”,此本最接近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兰亭集序》全篇共28行,324字。作者信手写来,从容不迫。其用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显得既内敛其气,又外耀其神。结体疏密相间,斜正互依,大小参差,极尽变化之妙。全篇20个“之”字,7个“不”字,写得各具姿态,无一雷同。其章法上下呼应,左右映带,和谐自然,不加雕饰。虽偶有涂改,却又能一气贯注。气韵生动,格调平和,宇里行间无不汩汩流淌着王羲之心手双畅的特定情感,无不表现出魏晋人那种超尘脱俗的灵秀风采。

3、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兰亭集序》充分表现了晋人“优美的自由的心灵”,具有超妙的艺术

4、《兰亭集序》写好后,王羲之十分得意,据传以后他又写了十余遍,但都不及原作,因为艺术精品是不能重复也无法重复的。

评价王羲之的兰亭序

1、《兰亭序》是王羲之一生最得意之作,于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日,邀请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及亲友41人在会稽之(今绍兴)兰亭举行“修禊”之礼。

2、《兰亭序》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注定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3、三是奠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翻开中国书法史,魏晋承接秦汉篆隶开启了楷书、行草书发展历程,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南帖,得到了空前发展,王羲之传承传统书法之精华,倡导将书写者的精神气质融入到书法中,遵循卫夫人“意在笔先”之笔法论。从而也奠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