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南禅寺(南禅寺属于五台山风景区吗)
大家好,关于五台县南禅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南禅寺属于五台山风景区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五台山著名的地方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
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显通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它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数不胜数,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传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世称“中国第二古寺”,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内台怀镇北侧。寺内的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寺宇规模宏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之历史甚古。
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名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后来历经扩建修葺,形成今日规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宇7座,由南至北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这些殿宇皆造型略异,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这里,原是五台山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时,重修舍利塔,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寺庙也因塔而得名,塔的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简称其为舍利塔,或者习惯性地称为五台山白塔。这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当做五台山的标志。
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吹铃动,叮铛作响。
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108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又,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宽一公尺,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
殊像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面,狮子沟北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佛经中释迦有“东方主尊菩萨是文殊,有时现比丘像,有时现国王像”预言。而“文殊”又译“曼殊”,“曼殊”与“满洲”音近,所以西藏达赖喇嘛进丹书时,称清朝皇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狮子沟传言;进而有人就附会说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
乾隆和太后对此不加可否,任说其说。回到京师,太后就令人按五台山文殊模样雕刻石像供于香山宝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历特命内务府仿五台山殊像寺规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庙。殊像寺落成时,乾隆参加瞻礼,并作诗道:“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士翊浮图。虽然名实期相称,师利应嗤谓是乎。”该庙喇嘛皆为满族,故清廷称此庙为家庙。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1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如果说有信仰的地方就是天堂那五台山一定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旅行是一场带着希望的流浪!去海边,图的是沐浴阳光的惬意;去古镇,游的是历史的沧桑;而去山川,逛的是山水风光的绚丽,以及感受身处山林的心旷神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征服一座高山的梦,行走五台山之间,仿若置身流动的画卷。
五台山上静止的景观表现出的是一种雕塑般的造型美,而游动的景观则表现出音乐般的韵律美,动静结合,给每一位来五台山的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如果说五台山的“静”景是华山的骨骼,那么五台山的“动”景则是五台山的血液与脉搏。每当雨霁天晴,山谷间升腾起浓浓的云雾,漫山流动,山影在云中时隐时现,仿佛在云中游动。
远望五台山,山是屹立的伟人,水是流动的诗韵。有山,有水,山明水秀。于是,人就有了向往,也就有了远方,也就开始了流浪。
五台山禅南寺建于
1.五台山南禅寺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2.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侧土岗上,四周群山环抱,寺宇坐北向南,东西宽51.3米,南北长60米,总面积3078平方米。因地处偏僻,距五台山佛教中心区较远,故避免了“会昌法难”而幸存下来。1961年,国务院公布南禅寺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禅寺坐北向南,由两座小院组成,占地4158平方米。东院有僧舍18间,西院有殿堂12间,西院布局整齐,主次分明。山门3间为观音殿,东殿3间为菩萨殿,西殿3间为龙王殿,均系明清建筑。
大佛殿为南禅寺主体建筑,宽深见方,均为11米。座基和月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大突出了大殿的主体地位。殿为单檐歇山顶,梁架举折,相当平缓。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屋顶最平缓的一座,出檐深远翼展,刚健轻巧。殿正中间开门,两尽间设直棂窗,朴实无华。殿周围由12根大柱支撑,柱体粗壮结实,柱头使用斗拱。斗拱用材硕大,拱头券刹都为五瓣,每瓣都向内约3厘米,为我国木构建筑中的孤例。殿内平梁上不施矮柱,仅用两根叉手承托脊檩,十分简洁有力,保持了汉唐之际固有的建筑特点。整个大殿建筑坚实、质朴、苍古、秀雅,反映了唐代的建筑风格。
大佛殿内保存有精美的唐代彩塑。殿内砖砌坛长8.4米,宽6.3米,高0.7米。四周嵌有70幅唐代砖雕。佛坛上,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大小不等的唐代彩塑。这些彩塑主次分明,尊卑有别,动静结合,生气盎然,为唐代艺术的典范,也是五台山最古老最精美的彩塑,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在大佛殿中,还有一座唐代石塔,塔基为四角三层束腰须弥座。层层塔檐都雕出斗拱、出檐和筒瓦。塔刹由相轮和宝珠构成。塔质为青石,通高51厘米,是一座四角五层楼阁式的石塔,极具有北魏石塔的风格,是唐代楼阁式佛塔中的精品,也是金刚宝座塔的雏形。
如何去五台山景区外的南禅寺和佛光寺
从太原坐长途到五台县城。从五台县城包车去南禅寺、佛光寺,包车全程大约60公里。从五台县城坐长途到台怀镇。
五台县南禅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南禅寺属于五台山风景区吗、五台县南禅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