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宋湘故居(袁世凯故居)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梅县宋湘故居,袁世凯故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梅县的名人是谁
蔡蒙吉(1245—1276),松源镇金星村人。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登进士,有“神童进士”之誉,其祖若霖,父定夫,均为进士,故有“一门三进士”之称。是宋代梅州著名诗人,抗元英雄。其故居1987年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
李士淳(1585—1665),字仲垒,号二何,人称“岭南夫子”。松口镇洋坑祥安围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集资兴建元魁塔(今塔仍存,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明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东宫侍读。修《程乡县志》、《阴那山志》。
李象元(1661—1746),字伯猷,嘉应州(今梅江区)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为清代嘉应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其长子李端,为清雍正元年(1723年)翰林。孙李逢亨。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钦点翰林。李氏“一门三翰院”,为时人所称道。
郑兰甫(?—?)石扇镇围村人。名医。“郑士隆喉风散”创始人。该药1982年获国家银质奖,成为畅销国内外的喉科“圣药”。5、杨仲兴(1694—1775),字直廷,嘉应州(今梅江区)人。清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为官30余年,勤政爱民。公务之暇,精研古文,《客人先生诗传》评为“清一代吾粤之为古文者,当首推仲兴与高要彭泰来”。6、罗芳伯(1738—1795),原名芳柏,俗称罗大哥。石扇镇西南村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赴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的西部(即今印度尼西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创建西加里曼丹兰芳大总制共和国。首任大唐总长。立年号兰芳,在位19年。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民主雏型。
谢清高(1756—1821),丙村镇人。国际旅行家。其著作《海錄》是我国近代史中有关华侨与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参考书,林则徐称其“所载外事颇为精审”并郑重地将其推荐给道光皇帝。后人谓:“中国人著书谈海事。远及太平洋及大西洋,自谢清高始”。8、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白渡镇象湖村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其故居“京兆堂”。1987年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9、李黼平(1769—1832)字绣子,又字贞甫,嘉应州(今梅江区)人。清嘉庆十年(1807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诗人。
宋湘有后裔吗
南宋末年宋氏几经迁徙入梅州,如今在梅州多地均有分支。“是岸排篁竹,逢桥有木棉。楼浓红杏雨,溪淡绿杨烟。”在“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所写的《家园杂忆四十韵》中,对故乡梅县区白渡镇优美的山水如是描述。
南宋末年,宋氏入粤一世祖新恩公由江西瑞金县青草湖迁至广东长乐县中镇乡(今梅州五华琴口),在本乡唐家瓦窑做工。窑主唐某见其勤恳忠厚,便将女儿许配与他。新恩公自此在中镇乡定居。从此宋姓人开始扎根梅州,并由梅州迁往广东各地及福建、江西、广西等地,有些甚至远赴海外谋生。
据统计,宋氏人口在全国有约112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为第22位大姓。但如今仍在梅州的并不算多,且分布地域较散,梅州五华县、梅县区、蕉岭县、兴宁市均有宋氏后人居住。宋湘是梅州宋氏一族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勤俭、清廉”的作风对梅州宋氏后人影响深远。
宋氏入粤最早来梅在五华开枝散叶,宋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梅县是那个省份的
1、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始建于秦朝,后国务院同意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从此,梅县结束了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区并称梅城。
2、梅州市梅县区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和客家话的代表地之一,也是"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林风眠、李金发、叶剑英等人的故乡。梅州市梅县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足球之乡"之誉。客家山歌在中国优秀民歌林中独树一帜,2006年"千人山歌大对唱"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3、梅州市梅县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干冷同期,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